二月天 > 穿越言情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 第一二五章 张爱玲的“梁京”的记忆

第一二五章 张爱玲的“梁京”的记忆(1 / 2)

?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对于文艺界来说,这样巨大的形势变化自然会有很大的变化夏衍随陈毅进驻上海,接管了上盒文化工作,重新组织上海文艺界人士办各种刊物报纸负责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一回到上海便开始对上海的小报开始进行整顿,要端正小报的风气,提供读者有益的多样化的趣味性内容

1949年6月间,夏衍找到倾向左翼文学的作家龚之方,要他与编辑唐大郎组织一个“能力较强素质较好的小报班子”夏衍说,新中国并不是不能允许上骸报的存在,但既然是新中国的小报,就应该有新的风格,要健康,要端正风气,要能够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多样化的趣味性内容‖时夏衍强调:“新的小报不能像解放前的市民小报那样,专门捕风捉影,登些耸人听闻迎合小市民迎合读者低级趣味的文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以迎合一些小市民的低级趣味”m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月以后,上骸报《亦报》在当年7月创刊,龚之方任社长,唐大郎任总编辑与《亦报》同时,另外一家小报也创刊了,也是夏衍命令原来的《世界晨报》改组而成的,取名《大报》,有陈蝶衣陈之华姚苏凤等人组成,他们都参加了《大报》的发起工作之人

这两家新的小报的创刊,果然一扫过去上骸报的低级趣味,以清新有趣的新气象出现,吸引了一大批著名作家为小报写稿,文学界名流丰子恺周作人(当时因文化汉奸入狱已被新政府特赦出狱)等等很多有名作家,也开始在小报上露面

首先撰稿人的层次提高了,这些社会名流都在小报上跃跃欲试展示才华,使得上海的文化环境和空气,一下子清新和干净了许多龚之方在这批作家中,当然最忘不了的就是张爱玲

曾与张爱玲两度亲密合作的出版人龚之方与唐大郎,再度找到闭门在家的张爱玲,消她能给予《亦报》的支持虽然《亦报》还是这些旧人,老朋友,当他们又来向张爱玲约稿时,张爱玲被这些朋友的热情所感动,同时写作也是她最喜欢的事情

激情与理性,困惑与清醒,茫然与坚贞的综综交错中,张爱玲又拿起了搁置两年多的笔,重新走进了她在门外徘徊良久的文学世界

这一次,张爱玲会有不同吗?会有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吗?

出于这一时期张爱玲与她的朋友们往来密切,在这样的时局和形势下,张爱玲还得写作,因为除此无以为生计龚之方请她写一部长篇小说,以供《亦报》连载之用∨爱玲过去从来没有给小报写过稿,但因为是龚之方唐大郎两位朋友的登门相求,张爱玲还是痛快地答应了,但是她提出了一个条件:要用笔名虽然龚之方与唐大郎没有料到,也不知张爱玲出于什么原因,也只得同意,因为张爱玲素来是固执的,再说换用笔名张爱玲她可能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考虑

据龚之方后来推测说,张爱玲决定用笔名,应该是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她在杂志上连载过长篇《连环套》,边登边写,效果不好,遭到过傅雷先生的严厉批评,导致她自己“腰斩”了《连环套》,没有连载完,这次再度采用这种形式,她自然有慎重的考虑;二是她与胡兰成之事虽然已经过去两三年了,但是她心里并无把握,用笔名写作,对她来说,未尚不是权宜之计

关于这个笔名的出处,衡曾有各种强附会的猜测,比如怀疑“梁京”二字为“凉惊”二字谐音,暗喻作者对于左派政权即“凉”且“惊”的心态♀种猜疑来自于衡现代文学研究的嗜痂之好,没有任何根据,不足考虑,其实也并无政治隐指

也许,大约是怕她自己的本名太过招摇吧;

也许,为了躲避一些莫须有罪名的轰炸;

也许,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要了;

也许,是怕由于她那名字而节外生枝吧;

也许,是刚刚因文化汉奸经过了小报之攻击的灾难;

也许,胡兰成事件在她的心中郁犹未净

也许,再加上面对着新的形势,她还有些吃不准形势;

也许,自己感觉用笔名或许更超脱一些;

也许,是怕她那又褒又贬的名字又俗又响的名字再次引起文学界的震荡……;可是张爱玲又不甘全盘放弃,于是张爱玲同读者们做了一个文字游戏……

后来张爱玲在自己的一篇小文章里专门解释过这一笔名的由来

最新小说: 人在小竹峰,悟性逆天,以儒证道 续命鬼仙 为妾的职业操守 综武开盲盒,只有我知道开启条件 重生后被首辅小叔强取豪夺了 剑起山河 童年售后,武林群侠传1.0 教授,上缴工资卡吧 长安闻雪少年时 诗相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