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秦史通俗演义 > 第61回舌战群儒城门徙木颁垦草令国力大增

第61回舌战群儒城门徙木颁垦草令国力大增(1 / 2)

?第六十一回舌战群儒城门徙木

颁垦草令国力大增

话说秦国的文武群臣,见秦孝公一连三日不上朝,不知出了何事。这日,秦孝公突然升殿,群臣皆集聚于大殿之上,只见秦孝公说:“诸位爱卿,寡人有一事不明欲请教之。当今天下诸侯纷争,七强并立,而秦国最弱,何耶?”群臣闻听纷纷私语,皆不知该如何回答。

秦孝公见群臣议论纷纷,没有确切的回答,便制止群臣的议论说:“诸位爱卿不言,寡人知也。中原诸国之所以国富兵强,皆因实行新法所致矣。昔寡人意欲变法,只是无人可助之。今寡人得一天下奇才,助寡人变法,行富国强兵之道也。”然后,将公孙鞅请出,介绍给大家。群臣看到公孙鞅,无人相识,亦未听说过此人。仔细观之,虽然是相貌堂堂,仪表人才,可是毕竟太年轻,皆不屑一顾。

秦孝公接着又说:“寡人与公孙先生叙谈三个昼夜,顿开茅塞,若行富国强兵之道,唯有破除旧制,建立新法,以宣扬国君之威德,教化万民,大兴农战哉。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这时,站在台阶上的公孙鞅唯恐一些反对变法的大臣出面阻挠,动摇秦孝公变法的决心,便首先说:“主公,臣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怀疑自己行为之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怀疑自己事业之人,亦不可能成功。’因而,请主公不可犹豫,尽快下定决心实行新法,无须顾虑天下人之议论、批评也。臣还闻知:‘行事高明之人,往往会遭到一般人之讥笑;有独特见解的人,开始时总要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和诽谤。’俗语说:‘愚笨之人,在事情办成之后还不明白;而聪明之人,在事情发生前,就能有所察觉。’因此,不能与那些愚笨之人商议事业的开始,只能让他们享受事业成功之后的果实。所以,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要效法旧制;只要对庶民百姓有利,就不必沿用旧礼。请主公对变法之事勿再犹豫矣。”

大夫甘龙听罢公孙鞅之言,心中非常不乐,便接过来话语说:“臣以为,公孙先生所言非也!臣曾听说过:‘圣人不改变习俗,以教化人民;智者不改变旧制,方能治理好国家。’依照人民的习俗来教化人民,可以不劳而成;按旧制治理国家,各级官吏皆熟知,万民亦会安定。若改变万民熟知之礼法,不遵循秦之先贤传之古制,天下人皆会议论,主公忘其先祖也。因而,古制、礼法不可废也。望主公三思而行之。”

公孙鞅听罢驳斥甘龙说:“大夫之言差矣,此乃世俗偏见也。一般人只知安心于旧俗;读死书之儒者,局限于一孔之见,这两种人固然跳不出古制的约束也。若使此等人士治理国家,只能按常规、旧制,循规蹈矩,何以谈富国强兵乎?因而,不能与此等人商讨变法、改革之大事矣。夏、商、周三代,可以用不同之礼制而王之,统一天下;春秋之五霸,亦用不同之法度而称霸于世,号令诸侯也。所以,智者是依据形势之变化而制定法令;愚者只能受旧制、礼法之制约,不思进取,故不变也。因此,请主公不要听信那些因循守旧之语矣。”甘龙被公孙鞅驳斥的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只好怏怏而退。

这时,在甘龙身旁的大夫杜摯见此,非常生气,觉得公孙鞅过于年轻狂妄,竟敢鼓动秦孝公更改旧制、礼法,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也,岂能不阻之?便上前说:“臣以为,当今秦国乃七强之列,不可言为弱;领地之阔,不可言小。若守古制、礼法,可国安民定,以观天下也。臣曾听说:‘利益不到百倍,不可变更法度;功效不过十倍不可改换器用。’臣还听说:‘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礼就不会出现差错。’因而,望主公深思熟虑而行之,万不可轻信狂妄小人之佞言也。”

公孙鞅听罢杜摯所言便又驳斥说:“大夫所言差矣。何为古代?何谓效法古代无过失乎?世人皆知,前世各代皆为古也。而各代所行之礼教、法度皆不同也,当效法何代为最佳乎?昔各代帝王所施行之法令,并非是丝毫不差的相互承袭。伏羲、神农治理万民之法,是教化;黄帝、尧、舜治理万民之法,虽然开始使用刑罚,但不牵连旁人;后来到了周代文、武二王时,又依据当时之情况制定了礼教。这就是说,历代各礼法皆是因时因势而定之,方能各得其宜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矣。其实,各种兵器、铠甲、装备等器物之变化,亦是为战时使用需要而变化。所以说,治理国家之方法未有一成不变之理,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皆未效法古代,同样称王,国家昌盛;夏桀、殷纣并没有改变旧制、礼法,亦同样身败国亡。由此可知,反古未必错,循古未必对也。望主公变法之心勿便哉!”

杜摯被公孙鞅一席话驳斥得哑口无言。其他一些反对变法之人,见甘龙、杜絷如此能言善辩之人,皆被驳斥的无言以对,皆不敢再言。秦孝公见群臣皆不言之,便说:“公孙先生所言正和寡人心意也。寡人亦曾听说:‘居于穷乡僻壤,或居于偏僻小巷之人,往往容易少见多怪;学识浅薄,或见识不广之学究,常常进行无益之争论。愚蠢之人感到高兴之事,正是聪明之人认为可悲之事;狂妄之人感到快乐之事,正是贤能之人所忧伤之事也。’因此,寡人决心不管什么人反对变法之事,寡人亦决心施行变法。望众位爱卿全力支持寡人之变法焉。”这时,文武群臣闻听秦孝公决心变法,皆不再言。

秦孝公又对群臣说:“寡人欲在秦推行新法,所依之人,乃公孙先生也。因而,以公孙先生之才当委以重任,寡人欲拜公孙先生为左庶长如何?”群臣之中有一些对公孙鞅之才,很是敬佩,但是反对的人数也不算少,只是惧秦孝公之威,不敢公开反对罢了。而公孙鞅见此却推辞说:“主公,此举不可也。臣初到秦国,尚无尺寸之功,何以敢居左庶长之高位乎?”秦孝公却说:“先生不必推辞,以先生之才足以胜任矣。”公孙鞅连忙解释说:“非臣有意推辞也。臣与主公有约定在先:无论何人,非立大功者,不可身居高位也。今新法未行,臣无尺寸之功,故不可身居高位矣。”

秦孝公与群臣闻听公孙鞅之言,皆敬佩之,能以自身而实践言行,确实难得也。秦孝公仍然坚持说:“若行新法,先生若无职权何以行乎?”公孙鞅又解释说:“主公勿虑也。只要主公行新法之心不变,臣可以客卿之名而助之。待新法推行,收到功效,臣立功之后,方能居此高位矣。”秦孝公闻听所言有理,便点头应允。

公孙鞅奉秦孝公之命制定新法,亦非轻易之举,首先要了解秦之旧法,然后再前往秦国各地考察,了解秦国万民之状况。公孙鞅经过了近二年的调查研究,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一套新法,然后呈与秦孝公。秦孝公将新法捧在手中,细细读之,心中甚是欢喜,对公孙鞅说:“秦有此新法必兴也。”公孙鞅却说:“主公勿喜也。臣曾言之,制新法易,行新法难矣。”秦孝公听罢说:“爱卿所言甚是也。依爱卿之意新法当何以行之?”公孙鞅回答说:“历代以来,政令乃上出,而庶民百姓皆不知也,然而,有些虽知之,但多不能行也。此乃无信于民所致矣。今若行新法,首要者,取信于民也。”秦孝公问:“依爱卿之意,何以取信于民乎?”公孙鞅便将如何取信于民的办法细述一番。秦孝公闻听非常满意,便说:“若如此,当速行之。”

第二日清晨,公孙鞅带领几十名兵士,扛着一根高三丈的木杆,来到栎阳城南门,将其立于城外。只见木杆之上挂着一块告示牌,上面写道:“能将此木杆徙至北门者,赏予十金。”过往南门的行人见此非常好奇,皆驻足观看。过了一段时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皆议论纷纷。

这时,一人说:“此木杆并非沉重不可徙,何以重赏十金乎?此乃不可能也。”另一人亦说:“此十金重赏唾手可得也,何以能如此轻取乎?”一人又说:“如此轻巧之事,必难行之,祸兮,福兮难测也。”围观的人虽多,但皆用怀疑之目光观之,无一人上前徙木。看守木杆的官吏及兵士只守在那里,亦不解释。

直到中午之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少,木杆仍然是直立于栎阳城南门之外,无人徙之。看守木杆官吏无奈,便回报于公孙鞅。公孙鞅闻听心中暗想:“庶民百姓皆围观而不敢徙之,必是对木牌之告示不信任。此乃历代秦君不能取信于民之故也。俗语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若再加些赏金,不怕无人徙之。”于是,公孙鞅与那官吏一同来到栎阳南门外,将告示牌上的赏金,由十金改为五十金。

消息很快在栎阳城传开,人们纷纷前来围观。一些人在下面悄悄议论说:“十金已多矣,又何故改为五十金,岂不更多乎?”公孙鞅看着人们那惊疑不定的眼神,解释说:“此木牌之告示,勿疑之。此告示,如同日后秦君所颁布之政令,皆言出必信。若以五十金而取信于民,非重也。”这时,从人群之中走出一名粗壮汉子说:“秦之法律素来无重赏,今日忽出此告示,其中必有奥妙也。吾虽无意获得五十金重赏,但若能获一些薄赏足矣。”说罢上前将那木杆扛起,毫不费力,很快就来到了栎阳城的北门。围观的人们皆以好奇之心,跟随那壮汉同至北门。公孙鞅见此非常高兴,便与官吏及兵士亦随之来到北门,命人取出五十金当众赏给了那位壮汉,并夸奖说:“真乃好汉也,日后必为秦君所用矣。”然后,又对众人说:“从今以后,秦君所颁布政令,必明示之,言必信,行必果,望勿再疑哉!”众人听罢皆点头称赞之,对那位壮汉的大胆行为亦是敬佩,而对于自己未敢上前徙木,错过了发财的机会,亦有些懊悔。

“城门徙木”之事,很快在秦国传开,人们皆议论之,“当今秦君之政令,果然是言必信,行必果,以‘城门徙木’之事可见之。”秦孝公闻知非常高兴,便召公孙鞅商议颁布新法之事。公孙鞅却不急于颁布,解释说:“主公勿急也。政令乃大事,不能有丝毫差错。一旦颁布,便不能轻易更改。容臣再斟酌数日,再奏明主公矣。”秦孝公见公孙鞅如此谨慎,知事关重大,便说:“爱卿所言甚是。寡人唯爱卿之命而听之。”

数月之后,公孙鞅将新法修改后呈于秦孝公。秦孝公看罢觉得各项法规非常得当,便急欲颁布之。公孙鞅却说:“新法甚繁,臣民恐一时难以接受,当先颁布与庶民百姓最为相关的《垦草令》也。”秦孝公闻听甚觉有理。由此经过了两年多的酝酿和准备,于秦孝公三年(前356年)在秦国颁布了《垦草令》,秦民闻知皆前往栎阳城南门观之。只见《垦草令》中写道: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最新小说: 万历小捕快 归藏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嫡女重归 九州立志传 江边的月亮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穿越大唐当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