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秦史通俗演义 > 第91回冯亭弃韩王龁伐赵施离间计赵括拜将

第91回冯亭弃韩王龁伐赵施离间计赵括拜将(1 / 1)

第九十一回冯亭弃韩王龁伐赵

施离间计赵括拜将

话说秦昭襄王闻知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不由得大怒,便命武士将楚左徒黄歇推出宫门外斩首。这时,范雎在一旁见此情景,心中惊惧。一者,黄歇与自己是好友,不忍杀之;二者,若杀黄歇,必绝秦、楚之谊,影响“远交近攻”战略的实行。想到这里,范雎便劝谏秦昭襄王说:“请大王息怒,黄歇不可杀也。臣以为,杀一黄歇不能使楚太子复归于秦,而徒绝秦、楚之谊矣。莫若嘉其忠,使其归楚。日后楚顷襄王若卒,楚太子熊完必将即位为王。楚太子即位必感念黄歇舍命相助之恩而用之,拜其为令尹。如此,楚之君臣皆感念大王之德,会更加一心事秦,岂不更好哉!”秦昭襄王闻听亦觉有理,便传旨将黄歇押回松绑,笑着对黄歇说:“左徒勿怪也,寡人只是小试其忠勇否。左徒果然是天下忠勇之士,深感敬佩也!寡人将送左徒归楚,以固秦、楚之谊,不知左徒以为如何?”黄歇叩拜说:“谢大王不杀之恩。臣若能归楚,必不会辜负大王之美意矣。”秦昭襄王闻听心中欢喜,便命人取出黄金百镒赐予黄歇。可是黄歇却推辞不受。范雎便向前劝说:“左徒不必客气也。日后秦、楚相互通使往来,皆依左徒之力,若不肯收之,岂不辜负了大王之美意乎?”黄歇闻听不好再拒,只有收下,再次向秦昭襄王叩拜,以表谢意。秦昭襄王又设酒宴款待黄歇。待二日之后,黄歇便向秦昭襄王、范雎等告辞归楚。

黄歇回到楚国,楚太子熊完高兴万分,亲自迎于郢陈郊外。而此时的楚顷襄王已是生命垂危,三月之后病故,在位三十六年。群臣拥立太子熊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罢免一向献媚于楚顷襄王的州侯令尹一职,拜黄歇为令尹,封为春申君,赐予淮北之地十二县。后来,又改封为吴地。

楚考烈王宠信黄歇,便依黄歇之意,为表示对秦昭襄王的感激之情,于周赧王五十二年(前262年),将前任令尹州侯的封地州献给秦国,以表和秦之诚意。秦昭襄王心中欢喜,本就有和楚之意,便笑纳和楚,并遣使携厚礼入楚,送给楚考烈王、黄歇予以回报。

秦昭襄王与齐、楚结好,便开始全力东进,兵伐韩、魏。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昭襄王命左庶长王龁为大将军率秦军二十万伐韩,攻取了韩国的军事重镇野王(今河南沁阳市一带),完全封闭了上党郡(郡治在今山西长治市一带)与韩都郑城的交通。韩桓惠王闻报惊恐万分,唯恐秦军继续伐韩,便遣阳城君为使入秦,向秦昭襄王赔礼谢罪,并表示愿割让上党郡以请和。秦昭襄王闻知韩愿割让上党郡,便应允下来,传旨命王龁停止伐韩,前往接收上党郡。

韩桓惠王闻报,秦已经停止攻韩,便遣大夫韩阳使前往上党郡郡治长治(今山西长治市一带),命郡守靳?将上党郡献给秦国。可是,靳?却不愿意轻易的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便对来使韩阳说:“臣非不愿尊王命也,而是上党郡庶民百姓及将士不愿降秦哉!上党将士尚有十余万众,愿与秦一战,岂能不战而降乎?”韩阳见郡守不愿降秦,亦无奈,只好返回郑城报知韩桓惠王,言郡守靳?无降秦之意。韩桓惠王闻听大怒,唯恐得罪秦国,便传旨免去靳?郡守之职,命大夫冯亭为上党郡守,以便将上党割让给秦国。

冯亭来到上党郡后,经过调查,上党郡的上下官吏以及庶民百姓确实不愿意降秦,而冯亭本人也不愿意降秦。于是,冯亭召集各级官吏商议说:“今秦已攻占野王,上党郡与韩都郑城之路已绝,而秦急欲得上党郡,韩已不能与之力战,故大王命吾等降秦。吾以为,与其降秦,莫若将上党郡献予赵国。赵若能接受,必会触秦之怒,兴兵伐赵。而赵受秦兵攻击,必会亲韩。韩、赵联合可以共御强秦矣。”众官吏闻听皆响应。冯亭见大家皆无异议,便写好书简一封,遣使前往赵都邯郸。

赵孝成王闻知上党郡遣使前来,便立即召见,有意了解秦、韩征战的情况。当韩使臣呈上冯亭的书简,便打开观看,只见上面写道:“今秦攻韩甚急,上党郡不可守也,故韩王不得已将上党郡献于秦矣。然而,上党吏民皆不愿附秦,而愿归赵焉。臣不敢违吏民之意,愿将上党郡十七城拜献于赵,惟大王辱收之。”赵孝成王看罢心中欢喜,便对身旁的平阳君赵豹说:“寡人不费吹灰之力,而得韩上党郡十七城,可谓大利也。不知爱卿以为如何?”平阳君赵豹却回答说:“臣闻知,‘无故之利,谓之祸殃也’。故臣以为大王不可受也。若受之,祸必大于所得矣。”赵孝成王闻听不乐说:“爱卿所言差矣。韩畏秦而怀赵,故诚心来归,岂能言‘无故受利’哉!”赵豹解释说:“今秦蚕食韩地,兴师数十万而拔野王,以绝上党之道,使其与韩不相通,故自以为坐收上党之地矣。若上党之地一旦为赵所得,秦岂能甘心乎?秦奋力而耕作,而赵坐收所获,此臣所谓‘无故之利’矣。秦不能从弱韩之手得上党,而弱赵岂能从强秦之手得到上党乎?今秦强而赵弱,弱小之国,岂能与强大之国争利乎?再者,以冯亭之智,之所以不愿降秦,乃意欲嫁祸于赵也。故大王不可轻受上党之地矣。”赵孝成王闻听更加不高兴说:“寡人曾发百万之军,历数年征战未得一城也。而今未用一兵一将而得上党十七城,此乃大利也,岂能不受乎?”赵豹见赵孝成王发怒,不好再言,便叩拜告退。

待平阳君赵豹走后,赵孝成王还是拿不定主意,便又召平原君赵胜商议。当平原君赵胜闻听此事,便说:“臣以为,兴百万之兵而得一城,尚且难以,今不用刀兵而坐收韩之上党十七城,其利可谓大矣,不可失也。”赵孝成王听罢平原君赵胜之言,正符合自己的心意,非常高兴说:“相国所言甚是也,就请相国辛苦前往接收上党矣。”于是,平原君赵胜便奉旨前往上党郡。

冯亭闻报赵国愿意接收上党,非常高兴,亲自前往郡治长治郊外迎接赵国使臣平原君赵胜。当进入城中,赵胜宣布了赵孝成王的旨意,封冯亭为华阳君,食邑三万户,仍为上党郡守;封各县令为侯,食邑一千户,世世为侯;各级官吏皆加爵三级,吏民能相安者,皆赐以六金。冯亭见赵孝成王能如此厚爱,垂涕拜谢说:“如此封赏,臣实不敢受也。臣有三不义也。一者,为韩守土,不能殉国也;二者,主命入秦,不能听命也;三者,卖主地而食之也。”赵胜闻听连忙将冯亭扶起,安慰一番。至此,上党郡十七城皆属赵国。

而这时,王龁正准备前往接收上党郡的时候,忽然闻报,冯亭不尊韩桓惠王之命降秦,而是将上党郡十七城先给了赵国,不由得大怒。原来王龁本以为,攻取野王之后,对孤立无援的上党郡是唾手可得,而如今却是两手空空,气愤以极,便遣使入咸阳报知秦昭襄王,请求继续进攻上党。秦昭襄王闻报更是怒气冲天,立即传旨,命王龁继续进攻上党郡。

冯亭见秦军又开始进攻上党郡,一面命将士坚守不战;一面遣使前往赵都邯郸求救。可是,秦军进攻猛烈,冯亭所率的韩军皆畏惧秦军,难以抵挡。而赵国的援军路途遥远一时难以到达。冯亭率部众坚守两月有余,力不能支,只好率上党的军民突围,退出上党郡,奔赵都邯郸而去。

而此时,赵孝成王已经命廉颇为大将军率赵军二十万前来援救上党。当廉颇率大军来到长平,正好与冯亭率领的败兵相遇,才知上党失守。冯亭将秦军状况向廉颇述说一番。廉颇闻知,思虑再三,觉得以秦军之强不能与之力战,当先避其锋芒,寻机而战。便传命,停止前进,在长平一带安营扎寨,在丹朱岭上修筑长城以拒秦军。同时,廉颇在长平一带设置了三条防线:命冯亭率三万兵马驻守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命都尉盖负、盖同兄弟二人,各率两万兵马戍守东西障城,以成掎角之势,又命裨将赵茄率五千兵马为前锋,打探秦军的动向,自己坐镇长平中军指挥。

赵茄奉命率领五千赵军,出了长平关(位于山西高平市西北与长子县交界的丹朱岭东麓)大约走了四十余里,便与秦军的前锋司马梗相遇。赵茄看到秦军的兵马甚少,不过千余人,心中暗自欢喜,觉得是立功的极好时机,先消灭这小股秦军,以挫秦军锐气。想到这里,赵茄便指挥赵军杀向司马梗的秦军,企图一举消灭之。可是,司马梗乃是秦国能征惯战的名将,虽然秦军人数少,但皆是久经沙场的兵士,并不惧怕赵军。司马梗驱战马挺枪迎战赵茄。二人大战十余回合,赵茄便力不能支,不敢与司马梗力战,便指挥赵军向秦军冲杀,两军混战在一起。秦军毕竟兵微将寡,渐渐力不能支,死伤过半。司马梗见状,心中焦急,便拼死缠住赵茄,力图一枪将其刺死,使赵军失去主将,方有取胜的机会。可是赵茄并不与其力战,使秦军难以挽回败局。

正在这危机时刻,由张唐率领的秦军二路兵马赶到,立即杀入战场,赵军纷纷败退。赵茄见秦援军到来,心中慌乱,便想收兵而回。司马梗岂能轻易将其放过,紧追不舍,趁其慌乱之机,一枪将其挑于马下。赵茄死于乱军之中,赵军大败。

赵败兵逃回长平报于廉颇。廉颇闻听不由得大惊,没有想到秦军来得如此之快。于是,廉颇传令:“赵各地将士坚守城池,不许出战,违令者斩!”司马梗、张唐只好安营扎寨,以待王龁的大军到来。

不久,王龁率大军来到长平。司马梗、张唐前往中军大帐拜见王龁,将初战状况禀报一番。王龁亲自率司马梗、张唐等将官勘察赵军的阵势。发现赵军防守严密,布阵有方,王龁是赞叹不已的说:“廉颇将军果然是名不虚传,甚是钦佩也。”不过,王龁并不惧怕廉颇,自有破赵的良策。王龁并不急于攻取长平,而是先攻取冯亭据守的光狼城。秦军曾攻取过光狼城,对其地势状况非常熟悉,冯亭所率兵马难以抵挡,很快率兵从光狼城突围,进入长平。紧接着,王龁又指挥兵马进攻长平的两个障城。守将盖负、盖同兄弟二人虽拼命坚守,但毕竟是城小兵微,终不是王龁的对手,很快城破被俘。于是,王龁乘胜,兵进长平,力图一举攻破长平关,进入赵国腹地。

当赵军连连败退的消息传入邯郸,赵孝成王闻听心中惊惧,便召楼昌、虞卿等商议,意欲亲自率倾国之兵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一位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议和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议和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大夫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魏必以为赵与秦已经议和,定不会出兵救赵也。秦国知天下诸国不肯救赵,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也。”

赵孝成王最终还是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遣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昭襄王闻知赵国使臣前来求和,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更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求和这个机会,对赵使者郑朱亲自召见,设宴款待,表示愿意与赵和好,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然而实质上,秦仍不断派将士增援前线。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然而,王龁的兵力虽然在不断地得到加强,力图一举攻破长平关。可是王龁面临的对手乃是久经沙场老将军廉颇,而廉颇深知秦军之厉害,命兵士高筑壁垒,利用长平关一带的有利地形,筑长城坚守不战,王龁指挥秦军猛攻不下,损失惨重。王龁无奈只好暂缓进攻的步伐,退兵十里,试图诱惑赵军出战。可是,廉颇却传出将令:“不许出战,若出战,胜者亦斩之!”

两军在长平相持数月,王龁终无破敌之策,便召集众将士商议。五大夫王陵献计说:“在金门山下有一流涧,名曰杨谷。今秦、赵兵马皆食其水。若能断绝此涧,使其不能入长平关内,赵军断水,不过数十日,必军心大乱,长平关可破矣。”王龁闻听此计甚妙,便遣王陵率领两千将士前往上游切断杨谷之水。后来人们将杨谷称为绝水。可是,廉颇早就有了防备,料到秦军必会切断此水源,提前在长平关之内挖了许多的水池,积存了大量的饮用水,同时又打了一些水井,使水源充足,久用不乏。两军又是相持数月,赵军仍是坚守不战,王龁是想尽办法,仍是不得一战,无可奈何。

转眼之间,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一年有余。王龁无奈,便写一书简,命人回咸阳奏明秦昭襄王,说明长平关久攻不下的原因,请求再增加援军。秦昭襄王看罢书简,心情十分沉重,深知,此次长平之战事关重大,如今秦军是前进不能,后退不得,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便召应侯范雎商议。范雎深知廉颇之厉害,乃文武双全的名将,如今坚守长平关不出,非不敢与秦军决战,而是等待时机。便对秦昭襄王说:“长平之战事关重大,不可退却也,当在兴兵援之。而廉颇乃当今名将,知秦军长途跋涉而远征,气势正盛,不可持久,故坚守不战,待秦军粮草供给困难,人困马乏,有机可乘之时,必奋力攻秦矣。若此人不除,败赵难矣!”秦昭襄王闻听,心情更加沉重说:“依丞相之意当如何?”范雎说:“若除掉廉颇唯有从赵内部攻之,方可行也。不过,若除掉廉颇非易事也,不费数千金不可成矣。”秦昭襄王闻听心中欢喜说:“丞相有何妙计尽管直言,能除去廉颇之患,就是数万金亦不足惜也。”然后,范雎将密计悄声对秦昭襄王诉说一遍。秦昭襄王闻听拍手叫好说:“此计甚妙,就依丞相所言而行之。”于是,命内侍从府库之中取出黄金百镒,交给范雎,行此妙计。

范雎接过这些黄金回到家中,召集五名心腹门客舍人,将密计细述一番,命其装扮成赵人,各自携带重金前往邯郸,贿赂赵孝成王左右的内侍及重臣,并在赵国各处散布谣言:“赵唯有马服君赵括(马服君赵奢死后,由儿子赵括继承了爵位)最勇,谈论起兵书战策,胜过其父赵奢也。赵王若能命其为将出征,定能大破秦军,绝不会像老将军廉颇那样,畏秦如虎,屡战屡败,白白损失四五万赵军将士也。”还有谣言说:“如今秦、赵两军相持近二年,老将军廉颇对赵王供给的粮草不足,颇有不满,已有降秦之意矣。”

不过二十几日,谣言便在邯郸城内传开了。其实赵惠文王对廉颇,坚守的战略并不满意,到如今已经相持将近二年,国内的粮草物资耗费甚重,难以支持,因而,赵孝成王的本意欲再次征集兵员,与秦军决战,可是廉颇仍然坚持坚守之策,没有必胜的把握,不愿轻易与秦军决战。赵孝成王要想与秦军决战,一时找不到能代替廉颇的战将,是无可奈何。

当赵孝成王闻听邯郸谣传,廉颇有降秦之意,并不相信廉颇真会降秦,但是,为其临阵换将提供了借口。对于赵括,在军事上则是赵国的后起之秀,颇有一些名气。其自幼熟读兵书战策,经常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头头是道,同时又年轻好胜,总想继承父业,在两军阵前展示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可是,赵孝成王总是不给他施展才能机会。如今闻知邯郸谣传,自己才是大破秦军的将才,非常高兴,便做好了准备,等待赵孝成王的召见。而赵孝成王思来想去,觉得唯有赵括可代廉颇为将,便传旨召见。

赵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便奉旨入宫拜见赵孝成王。待赵括来到宫中,赵孝成王便问:“如今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已近二年矣,不知小将军有何破敌之策耶?”赵括回答说:“臣自幼熟读兵书,曾经常与父谈论、演练用兵之道。臣以为,长期据守,岂可退敌兵乎?唯有出兵进攻方可有取胜之机也,臣愿带兵破敌矣。”赵孝成王闻听心中欢喜,正合自己的心意,可命赵括为大将军代替廉颇。于是,又问:“小将军以为秦将王龁用兵如何?”赵括自信的说:“臣以为,秦诸将唯有武安君白起尚可与臣一战,须臣精心筹划一番,而王龁之流不足道矣。”赵孝成王又问:“武安君白起用兵如何?”赵括又说:“武安君白起,确乃将才也。多次为秦军大将军,征战沙场,大败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再次攻魏,一连攻取大小城邑六十一座;南伐楚,拔鄢、郢,火烧夷陵,定巫、黔之地;后又伐魏,斩首十三万;攻韩连拔五城,斩首五万,杀赵将贾偃,沉溺赵军二万于河。由此观之,白起算得上战必胜,攻必取,名闻天下,各国将士望风而慄也。白起之所以成名,因未遇臣也。臣若与武安君白起对垒,其胜负难卜也。故须臣精心筹划。而王龁虽久为秦将,但终无大功于秦。今其乘廉颇老迈力衰,又有怯敌之心,故敢于孤军深入,与廉颇相持于长平也。若大王能使臣将兵,必集中优势兵力与秦军力战,必会荡平秦军,擒拿王龁哉!”然后,赵括又将自己的如何与秦军决战,向赵孝成王细述一番,说得是条条是道,句句在理。赵孝成王闻听,见其有如此必胜的把握,是心中欢喜,便拜赵括为上将军,赐黄金千镒,锦帛万匹,又征兵二十万,以倾国之力,命其前往长平以代老将军廉颇为将。

赵括将赵孝成王的赏赐之物有数十车之多,接送回家中。赵母见此大惊失色,问其何故。赵括便将赵孝成王命自己为上将军,以代廉颇之事述说一番。赵母连忙阻拦说:“括儿不可!尔父临终遗命,汝不可为将也,可记否?唯速速辞去上将军之职,退还赏赐之物焉!”赵括却说:“母亲息怒。非孩儿不肯辞去上将军之职也。无奈大敌当前,朝中群臣确无将才也,故大王命之,岂敢不受命乎?”赵母闻听更怒说:“括儿不知两军阵前之险恶,出兵必败,必会株连赵之三族也。吾儿若不肯请辞,待母去面见大王请之!”

于是赵母便来到宫中,拜见赵孝成王说:“括儿虽熟读其父之兵书,但从不曾参与大战,不知战场之险恶,形势之多变,非将帅之才也,愿大王勿用之!”赵孝成王却说:“老夫人所言差矣。寡人曾在朝中群臣前,当面试之,兵书战策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深知用兵之道,岂能说不是将才焉。”赵母进一步解释说:“昔其父赵奢为将之时,所得赏赐,尽赐予上下将士;受命之日,即宿于军中,从不再问及家事,与将士同甘共苦;每遇战事,必博咨于众将士,不敢自专也。而今,括儿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不敢仰视;所赐金帛,悉归私家也。为将者岂能如此乎?括父临终之时,告诫老妾说:‘括儿不可为赵将也,若为赵将,赵军必败矣!’老妾仅记其言,故请大王罢黜赵括,另选良将也。”赵孝成王听罢沉思良久,可实在是找不出何人可代替赵括为将,便说:“老夫人所言虽有道理,可朝中实在是无能带兵征战之将才也。”赵母见赵孝成王意决,不肯换将,便说:“大王若不肯听信老妾之言,倘若括儿兵败,恳请大王,老妾一家勿株连焉。”赵孝成王闻听,便满口应允说:“老夫人勿虑也,倘若兵败,寡人必依老夫人之言,不株连赵氏之族矣。”赵母见赵孝成王满口应允,是无话可说,只好告辞回到自己家中。

此时的上卿蔺相如已是年迈体衰,身患重病,久不入朝。当闻知赵孝成王拜赵括为上将军,取代老将廉颇大惊,便带病入宫拜见赵孝成王,劝谏说:“赵括只是熟读其父遗留之兵书,并没有率兵征战过,不知战场的千变万化,不会变通,不可代廉颇为将也。”可是赵孝成王是认准了赵括,不肯听信蔺相如之言,仍拜赵括为将。

赵孝成王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以倾国之力,征集了二十五万兵马,决心一举大败秦军,称霸于诸侯。于是,命赵括为上将军,率领大军前往长平关,取代廉颇。

欲知老将军廉颇能否将兵权交于赵括,且听下回分解。

;

最新小说: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九州立志传 归藏 万历小捕快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嫡女重归 江边的月亮 穿越大唐当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