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秦史通俗演义 > 第70回修鱼之战三晋大败平定巴蜀国力倍增

第70回修鱼之战三晋大败平定巴蜀国力倍增(1 / 1)

?第七十回修鱼之战三晋大败

平定巴蜀国力倍增

话说张仪入宫拜见魏襄王,言“连横”事秦之利,张仪说:“魏、秦水土相连,秦甲士东进而伐之,乃魏也。当今之事可鉴,各国皆欲争利,岂能助魏乎?莫若事秦为依靠,可面对诸侯,则无忧矣。”魏襄王听罢,心里仍是犹豫不决。张仪见此便说:“是‘合纵’,还是‘连横’乃魏存亡之大事也,望大王深思之。待臣五日后再来拜见。”然后告辞退下。

张仪好友雍沮及一些主张“连横”的大臣田需等闻知,也劝谏魏襄王,“连横”事秦,以解魏之危难。雍沮劝谏说:“公孙衍所言‘合纵’虽善,但诸国不能同心协力,故不可行也。若确实如张仪所言:‘秦下甲士而东进,魏必危矣。’谁可助魏乎?若如此,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魏襄王听罢思虑再三,觉得所言不无道理。“秦东进首当其冲者,魏也。魏安时,诸国尚不能同心;魏危时,诸国岂能同心相助乎?”想到这里,便命雍沮将张仪召入宫中,向张仪说明,魏愿背“合纵”之盟而事秦,并请张仪回秦国,向秦惠文王表明自己的心意。张仪闻听心中欢喜说:“臣久留于魏,正是为大王行‘连横’事秦之事也,臣愿效犬马之劳矣。”张仪拜辞魏襄王后,便回到客栈稍加收拾,便离开大梁,回到秦都咸阳。

秦惠文王闻报张仪归来,欣喜万分,立即率领群臣迎候于宫门之外。张仪拜辞秦相位,离开秦国已经四年多了,如今看到秦惠文王仍是这样看重自己,非常感动,当见到秦惠文王时,便哭拜于地。秦惠文王连忙上前将其扶起说:“先生离秦已四载有余,寡人日思夜想,如枯苗望雨也。今日得归,乃秦国之幸,寡人之幸也。”说罢将其扶起,拉着张仪的手一同回到咸阳宫,并肩而坐。

这时,身居秦相一年有余的乐池,见秦惠文王如此看重张仪,自己在其眼中的地位远不如张仪,心中很不是个滋味。没过多久,乐池主动向秦惠文王提出辞去相国之职。秦惠文王也没有挽留,任其而去,然后,再次拜张仪为相。乐池辞去相位后,不久,便离开秦国,前往赵国,事赵武灵王去了。

“合纵”伐秦大败后,公孙衍遭到了主张“连横”的大夫田需的指责,魏襄王也不再信任,因而,在魏国难以待下去了,便辞去相位赴韩。魏襄王也不挽留。不过,公孙衍唯恐自己的政敌田需接替相位,便向魏襄王推荐齐国公子田文(也就是后来的孟尝君)来魏接替自己的相位。魏襄王表示同意后,公孙衍亲自前往齐国请来了田文,并得到了齐相国田婴的支持。

公孙衍离开魏国,来到了韩国,受到了韩宣惠王的重用,拜为韩相国。由此,使公孙衍有机会再推行“合纵”之术。

张仪恢复秦相之位后,更是尽心尽力辅佐秦惠文王。一日,对秦惠文王说:“当今天下之事,唯秦、齐、楚强之。故秦当行‘连横’之术而东进。魏事秦,当伐韩也,迫韩亦事秦矣。若魏、韩皆事秦,秦大业可成焉。”魏惠王听罢点头称是,于是,命樗里疾为大将军,司马错为副将,率师十万伐韩。

此时的韩宣惠王,自从“合纵”伐秦,魏、赵、韩三国兵马大败而回,心情就非常郁闷。后来又听说,魏襄王背“合纵”之约而事秦,心情更加郁闷,唯恐秦军来伐。如今接到急报,果然秦兴兵十万伐韩,大惊失色,暗想:“秦乃虎狼之师也,诸侯合兵尚未能败秦,以韩之力如何抵挡哉!”便召相国公孙衍商议。公孙衍说:“欲抗强秦,必联魏、赵也。前已有盟约在先,其岂能违之。”韩宣惠王无奈,只好遣使前往魏、赵两国求助,倍言当初三国之盟约:一国有难,两国相援之说。

赵武灵王接到韩的求援书简后,心中惊惧:“赵、韩唇齿相依,韩亡,赵必危矣,唯有兴兵相助焉。”于是,命公子渴为大将军,率师三万援助韩国。可是,当魏襄王接到求援书简,却有一些犹豫不决:“若是助韩抗秦,刚刚依附秦国,必会得罪于秦;若是不助韩,又唯恐受到赵、韩之孤立,日后魏若有难,恐无人相助之。”站在一旁的相国田文已看出魏襄王的心事,可是,自从“合纵”伐秦失败之后,田文虽也主张“合纵”伐秦,但不敢公开向魏襄王提议,便改变了策略,对魏襄王说:“大王,韩历来和于魏,且魏、赵、韩三国唇齿相依,又有相援之盟约,故援韩不可犹豫也。但援韩,不可与秦力战,魏必无大损也。”魏襄王思虑再三,觉得田文所言确有道理,便说:“相国所言甚是,寡人就依相国之言兴兵援韩也。”田文又献策说:“当年公孙衍与西戎义渠王有约,当秦与中原诸国大战之时,可乘机偷袭秦之西境。若能如此,秦首尾不能相顾,韩危自解也。”魏襄王闻听心中欢喜说:“既如此,就请相国速书密简遣人送往西戎是也。”于是,田文书写密简一封,遣亲信秘密送往西戎义渠王。然后,魏襄王命田文为大将军,率师援韩。

此时的韩军,在大将军鲠与申差率领下正在与秦军大战。可是,韩军毕竟不是秦军的对手,是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韩国的内地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南)才停下脚步,坚守修鱼。韩宣惠王见如此危急,便命太子仓亲率大军前往援救修鱼。赵公子渴率领的赵军也到达修鱼,援救韩军。

樗里疾与司马错指挥秦军不断进攻,一直攻至修鱼。将修鱼城团团围住,向其发起进攻。可是,韩将鲠与申差,知已是无路可退,指挥韩军奋力守城,秦军是屡攻不下。樗里疾与司马错正在焦急之时,又闻知韩、赵的援军也到达修鱼一带安营扎寨,准备偷袭秦军,而且魏军也即将到达。樗里疾闻知大惊,便命司马错率一部秦军佯攻修鱼,自己与中尉田真黄分兵两路,偷袭赵公子渴的赵军和韩太子仓的韩军。

赵公子渴率领的赵军刚到达修鱼三十里外,安营扎寨,就遭到樗里疾率领的秦军偷袭,很快败退下来。韩太子仓率领的韩军,皆是新招募的兵士,与田真黄率领的秦军大战数日,终不是秦军的对手,也败退下去。田文率领的魏军,还没有到达修鱼境内,就闻知赵、韩两支援军已被秦军打得大败,哪里还敢向前,便在远处安营扎寨,以观战况,不久,便撤兵而回。

此时,困守修鱼城的韩将鲠和申差闻知赵、韩两支援军,被秦军打得大败,魏军胆怯坐观不前,心中惊惧,守城将士顿时士气低落。樗里疾与田真黄乘势回军,再与司马错合兵全力围攻修鱼。不过十余日,便将修鱼城攻破,生擒韩将鲠和申差。此战,韩、赵两军损失八万二千余人,可谓损失惨重。

樗里疾与司马错指挥秦军,攻占修鱼后,正准备进攻韩都郑城,忽然接到秦惠文王的旨意,命其速速回军,二人不知国内出了何事,只好奉命而回。

原来,当初西戎的义渠王闻知,中原六国“合纵”伐秦,声势浩大,秦国已经全力应对,无力顾及西境,便想起来,当初公孙衍之言:“秦若与中原诸国征战,必会施厚礼与西戎,以求西境之安也。”便想乘机进攻秦国。可是还没等出兵,就闻报,六国伐秦,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兴兵征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其结果是大败而归,草草收场。因而,错失了抄掠秦境的极好时机,追悔莫及。这次,西戎义渠王接到了田文的密简,觉得乘秦军与中原诸国大战之际,正是抄掠秦国的极好时机不可错过,便率领义渠兵马侵扰秦境。而戍守西境的秦军势单力孤,难以抵挡,国内援军一时难以到达,很快败退到李帛。义渠王见秦军无力西顾,便继续进攻李帛。秦军无力据守,再次败退下来。秦惠文王闻报西境秦军连连败退,不得不将樗里疾及司马错调回来,抵御义渠。可是西戎人只是为抢掠财物,并不占领土地,况且,义渠王深知秦军之利害,不敢与秦军主力对抗,当闻知秦军主力调回来,便退回西戎领地,秦军是无可奈何。

就在秦军与韩、赵在修鱼大战之时,齐宣王闻知,魏兴兵援救韩国,觉得有可乘之机,便联合宋国伐魏,攻至观泽(今河南清丰县南),大败魏军,夺取观泽。魏襄王急忙召田文回军,迎战齐、宋联军。田文接到魏襄王的旨意,正好借故撤军。因而,魏军虽出,却没有参加修鱼之战。

此次修鱼之战,为秦国进一步东进中原奠定了基础,樗里疾、司马错二人是功不可没的,受到了封赏,将樗里疾的爵位晋升为右更。

修鱼之战韩国损失惨重,使韩宣惠王心中总是耿耿于怀,公孙衍便暗中准备力量,联合各国,行“合纵”之术寻机伐秦报复。而秦惠文王对中原各国的“合纵”抗秦,也不敢小视。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这一日,秦惠文王还未上朝,便有内侍来报说,有巴国使臣前来求见。原来,在秦国的西南有两个古国,一个叫巴国,一个叫蜀国,都在今天的四川盆地一带。

巴国始于先夏时期,后来成为夏的一个诸侯国,国都为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嘉陵江北岸)。商灭夏后,巴国没有依附商,而自立。商朝末年,巴国加入了周武王伐纣的行列。周灭商后,巴成为周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巴子。战国时期,各国称王,巴亦称巴王。

蜀国的先祖蜀人,是由冉族和羌族合化而成为蜀族。冉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的土著民族;羌族是从西北迁徙过来的民族。蜀国分成这样几个时期:蜀山氏冉族、蚕丛氏羌族、柏灌氏羌族、鱼凫氏冉族、开明氏蜀族。鱼凫氏蜀王杜宇,正式建国,定都于鱼凫城(今四川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后来杜宇将君位禅让给同姓族人杜灵,为开明氏蜀王一世,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开明氏蜀王杜芦时,已历十二世,是最后一位蜀王。

开明氏蜀王九世杜尚在周显王元年(前368年),封其弟为汉中侯,亦称苴侯,建立藩属国——苴国(今四川成都市昭化区东南)。次年,蜀王杜尚将国都由鱼凫城迁至成都(今四川成都市金沙遗址)。

巴、蜀两国历来是仇敌,征战不止。到蜀王杜芦时期,矛盾更加激化,而本是蜀国藩属国的苴国,却与巴国走得很亲密,这下可激怒了蜀王杜芦,便命兵士开凿石牛道,欲尽快兴兵征伐苴国,另立苴侯。苴侯自知不是蜀王的对手,便前往巴国求救。巴王便借此原由兴兵伐蜀。两军大战结果巴军力量不支,大败而归,巴王不得不遣使携带厚礼前往秦国求救。而蜀王闻知巴国前往秦国求助,唯恐秦国助巴,便也遣使携带厚礼前往秦国,求助共同灭巴。

此时的秦惠文王却有些为难了,巴、蜀两国皆来求助,共灭其一,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便将两国使臣安顿已毕,召集群臣商议。这时大夫司马错说:“巴、蜀相攻,乃灭掉巴、蜀之良机,不可错过也。”中尉田真黄也赞成司马错的观点。可是,张仪在一旁不乐,驳斥说:“臣以为,秦当今之要务,乃东进也。兵进巴、蜀,莫若东进伐韩焉。”秦惠文王有心听取张仪的建议,便说:“寡人愿听相国细述之。”张仪便接着说:“臣以为,秦若能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此乃王业也。夫蜀,乃西辟之国,戎翟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土地,不足以为利。臣闻知:‘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而今三川、周室,乃天下之朝、市也,而大王不争之,反顾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闻听,便驳斥张仪说:“相国所言非也。臣亦闻知:‘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称王者,务博其德。此三资皆备者,而王随之矣。’今秦地狭民贫,尚不足以平天下,当从易事做起,故臣愿先从事于易也。夫蜀,乃西辟之国,而戎翟之长也,又有桀、纣之乱名。若以秦攻之,譬如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拓土广国;取其财,足以富缮于民;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如此,即获丰厚之利,又有止暴禁乱之名。若攻韩,劫天子,恶名也。即未必获利,又有不义之名,为天下所不欲,危矣!周乃天下之宗室,依于齐、韩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二国必将并力合谋,求助于齐、赵,再以鼎于楚,以地于魏,‘合纵’抗秦,大王不能止之。故此,臣所谓危矣。若伐蜀,得其地,且蜀水通于楚,又有巴之劲旅,浮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也。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张仪闻听司马错之言,沉思良久,无言以对。秦惠文王闻听,亦觉得司马错所言有理,以秦当今之力,还不足以并天下,莫若伐蜀以强国。于是,秦惠文王决定依司马错之谋,兴兵伐蜀。然后,先后将巴、蜀两国使臣召入宫中,好言劝慰,使其各自归国。

第二日,秦惠文王命张仪为大将军,司马错为副将,都尉墨为先锋,率秦军十万助巴伐蜀。张仪与司马错率领秦军从石牛道突袭蜀国。

蜀王杜芦的蜀军主力,正在与巴、苴两国的兵马征战,连连取胜,心中欢喜。这时,忽然兵士来报说:“秦军已经石牛道,进入蜀境也。”杜芦大惊,万万没有想到,秦军不但不帮助攻巴,反而前来征伐自己,急忙遣使将与巴国征战的蜀军召回,以抵抗秦军,自己亲自率领国内兵马前往葭萌关(位于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据守。

张仪与司马错率秦军来到葭萌关外二十余里安营扎寨。然后二人率亲随前往侦查地形。葭萌关位于石牛道之间,地势险要,是巴、蜀连接中原的重要关隘,易守难攻。正可谓:“峰连玉垒,地接锦城,襟剑阁而带葭萌,踞嘉陵而枕白水,诚天设之雄关也。”二人回到大营商议破关之策。司马错说:“葭萌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唯有乘其不备,与巴征战之将士未归之时,速战速决也。”张仪亦觉有理,于是,当夜二人与都尉墨便将秦军分为三路,偷袭葭萌关。

蜀王杜芦闻秦军到来,不敢大意,日夜指挥蜀军守关。当秦军连夜攻城,蜀军将士奋力戍守,相持不下。一连三日,蜀军将士毕竟不是能征惯战的主力,渐渐力不能支。而前方与巴军征战的蜀军主力,虽接到蜀王的旨意,但却难以脱身。巴军将士闻知秦军到来援助,士气大增,因而,两军相持不下。直到第三日,深夜,杜芦所率的蜀军,已是无力对抗,弃关而逃。杜芦平时只知吃喝玩乐,不关心将士疾苦,现在想阻止将士弃关而逃,已是不可能了。只好率领亲随逃出葭萌关,直奔成都。

张仪与司马错攻占葭萌关后,不见蜀王杜芦的踪影,当追问被俘士兵才知,杜芦以逃往成都。于是二将指挥秦军继续追剿蜀军,直奔成都杀去,一路所向披靡,连取十余城邑,直攻至成都城下。此时的蜀军已成惊弓之鸟,哪里还敢与秦军对抗。不出数日,秦军便将成都城攻破。蜀王杜芦无处可逃,被秦军俘获,成为阶下囚。自此蜀国灭亡,完全归秦所有。

平定蜀国后,留下司马错戍守蜀地,张仪与都尉墨率一部分秦军押解蜀王归国。当秦军路径巴国时,巴王亲自出城十余里迎接秦军,并设宴慰劳秦军,对秦军助巴灭蜀是感激万分。

张仪初次入巴、蜀之地,一路所见四处高山林密,平原一带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十分富庶,便有先灭蜀,再灭巴、苴之意。如今见巴国无一点防御之心,是灭掉巴国的极好机会。当巴王与苴侯到来,便在秦军大营摆下酒宴,与巴王、苴侯开怀畅饮,但暗中命都尉墨率领秦军在四处设下埋伏。就在巴王与苴侯酒兴大起,已有几分醉意之时,只见张仪一声令下,都尉墨便率领秦军将士将巴王、苴侯及随行人员全部擒获。随后不过数十日,便将巴、苴两国灭掉。然后,将巴王、苴侯等连同蜀王一起押解回秦国。

秦惠文王闻报,张仪、司马错将巴、蜀、苴三国灭掉,平定巴蜀,非常高兴,亲自率群臣出迎于咸阳郊外,并设宴款待秦军将士。巴王见到秦惠文王哭拜于地,请求绕其性命。秦惠文王上前将其扶起说:“尔无大罪,寡人不会要其性命也。如今巴以为秦所有,待日后归巴,不可称王,可称侯焉。”巴王是感激不尽。待进入咸阳侯,将所有被俘人员安顿后,秦惠文王为了加强对巴、蜀的治理采取了缓和的政策,实行了巴人治巴,蜀人治蜀的政策。将巴王贬为侯,蜀王亦贬为侯,各回其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蜀的管理,命陈庄为蜀相,管理蜀国,替回司马错。

平定巴、蜀后,使秦国的领地大增,而且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朴实,勤劳善良,使秦国的国力大增。这时秦惠文王便想东进中原,便召集群臣商议东进之策。樗里疾首先说:“臣以为,当今诸国唯齐、楚最强,又形成联盟之势,虽得巴、蜀可顺江而下,但楚不可伐也。唯有先破三晋,方为上策。而三晋唯赵最强,若破赵,则魏、韩无所依,必会臣服于秦也。”司马错听罢提出不同看法说:“如今刚刚平定巴、蜀,尚待治理,又有西戎义渠之患。因而,东进虽为上策,当缓行之。”张仪听罢驳斥司马错说:“巴、蜀治理非一时之功,何以待焉,西戎义渠之患不足虑也。唯有东进中原,方可争天下矣。”秦惠文王听罢张仪之言,正和自己的心意,不过司马错之言也不无道理,李帛之败就是一个教训,也不能轻视义渠之患。于是对群臣说:“诸位爱卿所言各有道理,不过,寡人东进中原已决,而义渠之患亦不可不防。故采取‘东进西防’之策,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群臣对秦惠文王的决策皆称赞不已。秦惠文王将群臣皆无反对意见,便命张仪为大将军,樗里疾为副将,率秦军十万伐赵。命司马错为大将军率秦军五万,加强对西戎义渠的防守。

欲知此次秦军伐赵的胜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最新小说: 万历小捕快 归藏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嫡女重归 九州立志传 江边的月亮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穿越大唐当股东